兴宁石马镇“六月六”禾苗节:农耕歌舞庆丰收
在我国的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,每年农历六月初六,这里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节日——禾苗节。这一天,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,欢聚一堂,载歌载舞,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。今年的禾苗节,更是热闹非凡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这一独特的农耕文化。
六月六,又称“端午节”,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。在石马镇,这一天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——禾苗节。相传,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农耕社会,村民们为了祈求五谷丰登,便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,感谢大自然的恩赐。
清晨,石马镇上空弥漫着淡淡的炊烟,村民们早早地来到镇上的广场,准备迎接这一盛大的节日。广场中央,一座巨大的禾苗神像被抬了出来,村民们围绕着神像,纷纷献上鲜花、水果和香烛,表达对丰收的期盼。
随着祭祀仪式的结束,禾苗节的庆祝活动正式开始。广场四周,农耕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。欢快的音乐、优美的舞姿,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农耕时代。村民们身着传统的农耕服饰,手持农具,载歌载舞,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在活动现场,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。舞龙、舞狮、踩高跷、扭秧歌等节目轮番上演,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。其中,最具特色的当属农耕歌舞。表演者们用歌声和舞蹈,生动地展现了农耕生活的点点滴滴,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。
在庆祝活动中,村民们还举行了丰收庆典。村民们将收获的粮食、水果等摆放在广场上,供大家品尝。大家围坐在一起,分享着丰收的喜悦,共同品尝着美食,欢声笑语不断。
此外,石马镇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农耕文化展览,展示了当地丰富的农耕历史和民俗文化。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兴宁石马镇的农耕文化,感受农耕生活的魅力。
六月六禾苗节,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,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。在这个节日里,村民们用歌舞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传递了农耕文化的精髓。而这一切,都离不开石马镇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。
如今,随着社会的发展,农耕生活逐渐被人们淡忘。然而,在石马镇的六月六禾苗节上,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农耕文化的传承。让我们共同期待,这一传统节日能够继续发扬光大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我国的农耕文化。
- • 兴宁市开启“就医直通车”服务,偏远乡镇群众就医难题迎刃而解
- • 梅江区清凉山采茶节:客家茶文化的盛宴
- • 丰顺县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签约国际领先企业,共谋产业升级新篇章
- • “百名画家齐聚一堂,共绘客家乡村新貌——乡村艺术墙绘大赛盛大启动”
- • 梅江区中秋烧塔习俗再现传统祈福盛景
- • 梅州客家博物馆盛大启幕“千年文脉”特展,3D技术再现36位先贤生活场景
- • 梅州陶瓷产业转型升级,引资超20亿元,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
- • 平远八尺镇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成功通过省级验收,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
- • 五华县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盛大启动,总投资60亿元助力能源转型
- • 梅州打造全国最大单枞茶种植基地,年产值突破20亿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桥梁专家李国豪母校设立“结构力学奖学金”:传承匠心,助力学子成长
- • 平远县扶贫主题体育赛事助力文旅消费新增长
- • 蕉岭广福镇“打船灯”习俗焕新颜,非遗歌舞焕发新生
- • 大埔县韩江生态经济带规划获批,投资规模超20亿,助力区域绿色发展
- • 梅州教育再上新台阶,“书香校园”建设助力阅读风潮,图书馆藏书量突破30万册
- • 三角镇数字人民币试点进农村,200家商户支持无感支付,开启智慧乡村新篇章
- • 梅州首创“乡村振兴保险”,为特色产业保驾护航
- • 梅州智慧农业装备产业园盛大开工,年产值预计突破30亿
- • 梅州加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,千企技改工程正式启动
- • 数字乡村试点落户梅州,区块链溯源赋能农产品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兴宁市罗浮镇成功举办首届客家山歌文化节,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旅游
- • 梅江区文旅融合项目“客都古邑”助力周边经济增收20%
- • 梅州警方成功破获特大跨境电信诈骗案,涉案金额高达千万
- • 梅州生态补偿试验区:创新碳汇交易机制,助力绿色发展
- • 梅州盛启全球客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,激发青年创业热情
- • 大埔县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扩容计划,助力教育均衡发展
- • 梅州创新举措,全省首个扶贫产品溯源认证平台建成
- •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再创辉煌,年发电量突破新高,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
- • 丰顺县试点“智慧校园”人脸识别管理系统,开启校园安全管理新篇章
- • 梅州红色记忆VR体验馆盛大开馆,数字化再现革命历史
- • 梅江区智慧农业示范区实现农产品溯源全覆盖,守护食品安全新篇章
- • 梅州与深圳携手共建产业转移园,助力大湾区智能制造项目落地生根
- • 蕉岭县首个校园科技馆落成开放,助力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
- • 梅州与深圳共建产业转移园,共谋大湾区智能制造新篇章
- • 大埔县桃源镇千年古窑实景剧本杀:穿越千年,体验古韵风情,吸引年轻群体
- • 农村公路提质改造,助力全域旅游路网贯通,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
- • 古法柴火灶复燃,梅州乡村复兴猪油渣炒菜心:传统烹饪技艺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
- • 平远县吹响教育信息化2.0提升工程号角,共筑智慧教育新篇章
- • 梅州创新驱动发展,科技创新企业专项扶持政策助力产业升级
- • 梅州籍科学家团队返乡开设“院士科普课堂”:科技之光洒满家乡大地
- • 热柘镇智慧牧场创新引入机器人挤奶,日产鲜奶量增长3倍,开启现代化农业新篇章
- • 平远县热柘镇成功举办“温泉养生文化论坛”,发布温泉养生行业标准
- • 晚清外交家黄锡铨家族跨国档案归国,揭秘中法战争珍贵文献
- • 梅江区试点数字人民币惠农补贴发放,到账速度缩短至秒级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粤港澳青年乡村振兴创业基地在梅州正式揭牌,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梅州大埔县:打造全国客家文化扶贫示范基地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五华安流镇木偶剧团扬帆出海,东南亚巡演绽放中华文化魅力
- • 五华县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助力动态监测,成效显著
- • 院士吴恒兴慷慨捐赠肿瘤医学手稿 回馈故乡建设专科图书馆 助力医学生成长
- • 梅江区试点老旧小区物业费政府补贴机制,提升居民生活品质
- • 梅州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三年攀升,创历史新高,展现教育新篇章
- • 梅州现罕见“双彩虹”奇观,朋友圈瞬间被刷爆!
- • 平远差干镇明代“走古事”彩绘图惊艳亮相,民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
- • 梅州松口古镇荣登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单,焕发古韵新活力
- • 梅州大埔县乡村学校“一校一游泳池”目标的实现:体育教育的全新篇章
- • 大埔县高考录取率再创新高,谱写教育发展新篇章
- • 村村建起文化礼堂,文明实践浸润乡风——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
- • 梅州首座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并网发电,绿色能源助力粤东地区可持续发展
- • 梅州发布乡村非遗活化利用十大典型案例,传承与创新共舞
- • 梅州高考本科上线率再创新高,教育质量稳步提升
- • 传统小吃萝卜丸,逆袭成为健身代餐新宠
- • 梅州客家围屋群荣登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,客家文化传承再获国际认可
- • 梅州吹响“扶贫云课堂”号角,助力培育10万新型职业农民
- • 梅州客家饮食文化论坛盛大开幕,发布《客家菜标准体系》引领饮食文化新篇章
- • 梅州再创佳绩:全省首单政策性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成功落地
- • 梅州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,首批募集资金达8000万
- • 百年榕树下的美食市集:一场别开生面的粄食文化盛宴
- • 蕉岭县循环经济产业园荣膺省级绿色示范基地,绿色经济再上新台阶
- • 梅州农业大数据中心正式上线,实时监测万亩耕地墒情助力智慧农业发展
- • 梅州客家方言保护工程:传承文化根脉,守护民族记忆
- • 五华县安流镇东礼大桥通车,破解10万群众出行难题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蕉岭三圳镇“扛阿公”民俗引热议:明代社祭文化完整保存的珍贵见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