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守妇女巧手制艾粄,年入二十万元助力乡村振兴

在我国广袤的农村,有一群特殊的群体——留守妇女。她们在丈夫外出打工的同时,肩负起家庭的重担,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家庭创造幸福。近日,记者走进我国某乡村,了解到一位留守妇女通过制作传统艾粄,年收入高达二十万元,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佼佼者。
这位留守妇女名叫李梅,她所在的村庄有着悠久的艾粄制作传统。艾粄,又称艾粑粑,是一种用糯米粉、艾草等原料制成的传统小吃。在李梅的家乡,艾粄不仅是节日必备的美食,更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。
李梅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艾粄制作技艺,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,她掌握了艾粄制作的精髓。为了拓宽销售渠道,李梅在网络上开设了店铺,将艾粄销售到全国各地。在她的努力下,艾粄逐渐成为了一种网红美食。
“一开始,我只是在村里卖,后来发现很多人喜欢我们的艾粄,我就开始在网上销售。”李梅说,“现在,我的艾粄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,甚至还有海外客户。”
为了提高艾粄的品质,李梅不断改进制作工艺,选用上等糯米粉和新鲜艾草,确保艾粄口感鲜美。在她的带领下,村里的留守妇女们也纷纷加入到艾粄制作队伍中,共同致富。
“我们这里有很多留守妇女,她们平时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,没有其他收入来源。”李梅说,“现在,她们可以通过制作艾粄增加收入,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。”
据了解,李梅的艾粄制作技艺已经带动了当地数十名留守妇女就业,她们通过制作艾粄,年收入普遍达到了两万元。而在李梅的带领下,部分妇女年收入甚至超过了二十万元。
艾粄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,不仅让留守妇女们实现了增收致富,还让这一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,艾粄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,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“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让艾粄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美食。”李梅说。
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像李梅这样的留守妇女们,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,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巾帼不让须眉”的精神,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她们的努力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,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。
- • 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文化节盛大开幕,海外乡亲捐资千万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蕉岭县生态搬迁工程助力山区群众生活条件显著改善
- • 大埔县高考录取率再创新高,教育成果硕果累累
- • 梅州智能终端产业园签约12家配套企业,助力产业升级新篇章
- • 平远仁居镇中秋“月光书会”:客家文人雅集传统复兴之旅
- • 梅州油茶产业迈向新高峰:精深加工项目投产,打造百亿特色农业
- • 梅州:打造全省最大丝苗米育种基地,良种覆盖率突破95%
- •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成功投产,年处理畜禽粪污20万吨,助力绿色农业发展
- • 五华县华城镇河道治理工程成效显著,防洪灌溉惠及20个自然村
- • 梅州大健康产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,成功引资超过50亿元
- • 兴宁市磐安围:客家围龙屋里的家风文化传承
- • 客属侨胞返乡投资农业项目签约额达80亿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兴宁市全面发力,打造15分钟便民医疗服务圈
- • 平远仁居镇明清古驿道遗址惊现,红色文旅长廊建设蓄势待发
- • 梅州与深圳共建产业转移园,共谋大湾区智能制造新篇章
- • 梅州创新扶贫模式,小额信贷助力发放贷款超5亿元
- • 民国建筑大师林克明手绘广州中山纪念堂原稿回乡,探寻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
- • 大埔县扶贫产品包装设计大赛:创新设计助力形象提升
- • 兴宁市高铁南站配套工程盛大启动,未来交通枢纽焕新升级
- • 梅州客家传统服饰展在巴黎中国文化周惊艳亮相,展现客家文化魅力
- • 梅州非遗精品闪耀深圳文博会,合作意向达成32项,传承与创新共绘文化新篇章
- • 梅州预制菜产业联盟签约订单突破20亿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长潭镇林业碳汇交易签约仪式圆满成功,首笔交易额达1200万元
- • 梅县区成功举办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,助力乡村人才振兴
- • 梅州市多措并举,全面开展“僵尸企业”清理行动,盘活工业用地千亩
- • 梅县区田教授田间课堂:让农业技术落地生根
- • 蕉岭县稻虾共作基地:农旅融合新典范,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
- • 丰顺县埔寨火龙非遗传承人荣膺省级大师工作室领衔人
- • 梅州创新“扶贫联合体”模式助力37个贫困村脱贫致富
- • 梅州区块链技术应用中心成功获千万级融资,助力区域创新发展
- • 梅州现代服务业招商签约金额翻番,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
- • 客家筝乐团绽放维也纳金色大厅,《出水莲》奏响中西文化交流新篇章
- • 大埔湖寮镇非遗小吃街盛大开业,百种客家美食荟萃,邀您共赴味蕾盛宴
- • 梅州生态补偿试验区创新引入碳汇交易机制,助力绿色发展
- • 大埔高陂镇青花瓷技艺振兴:年轻匠人创新器型,传承千年文化
- • 客家筝乐团《出水莲》惊艳维也纳金色大厅,传统音乐绽放国际舞台
- • 丰顺县积极推进“智慧药房”进社区,便民服务再升级
- • 梅州蕉岭荣膺“中国天然氧吧”,生态康养产业迎来蓬勃发展新机遇
- • 梅州农业大数据中心正式上线,实时监测万亩耕地墒情助力精准农业
- • 梅州创新举措:全省首个农业碳中和实验室成立,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
- • 《风味人间》聚焦梅州腐竹,揭秘阳光晾晒技艺传承之美
- • 城北镇古树名木数字档案建成,千年榕树佩戴监测传感器,守护绿色遗产
- • 梅州高端装备制造园签约德国隐形冠军,共谋产业升级新篇章
- • 梅江区三角镇“客家谚语智慧长廊”建成开放,传承客家文化新篇章
- • 梅州蕉岭荣获“中国天然氧吧”称号,生态康养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
- • 梅江区文旅融合项目“客都古邑”助力周边经济增收20%
- • 平远县南药种植基地扩产,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,共筑乡村振兴梦
- • 梅江区试点老旧小区物业费政府补贴机制,提升居民生活品质
- • 梅州中医药全产业链招商签约23个项目,助力区域经济腾飞
- • 蕉岭县扶贫创业大赛:挖掘创新项目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红军无线电专家刘澄清文物展揭幕:中央苏区通信秘史展现在世人面前
- • 梅县区举办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,助力农村人才振兴
- • 梅县区雁洋镇荣获殊荣,获批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
- • 兴宁市坭陂镇“吊线戏”:演绎民间传奇故事的独特艺术
- • 梅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,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梅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速,助力“客都稻米”品牌再攀高峰
- • 梅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首月交易额破亿元,开启粤东地区外贸新篇章
- • 兴宁市叶塘镇“上灯”习俗:见证宗族传承的古老仪式
- • 梅州客家古村落: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梅州警方成功破获特大跨境电信诈骗案,涉案金额高达千万
- • 兴宁市开展“暖心驿站”关爱户外劳动者,传递温情与关怀
- • 三圳镇智慧水务系统投用,24小时守护农村饮水安全
- • 梅州大埔县打造全国首个陶瓷扶贫创意产业园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穗梅产业共建园区签约15家企业,共谋区域经济发展新篇章
- • 梅州吹响扶贫云课堂号角,助力培育10万新型职业农民
- • 梅州开展电动车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,筑牢安全防线
- • 梅县区智慧停车系统助力缓解城区拥堵难题
- • 蕉岭县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精彩纷呈,传承千年文化魅力
- • 梅州智慧城市建设吸引外资目光,迈向国际化发展新篇章
- • 梅州创新举措,全省首个扶贫产品溯源认证平台建成
- • 客家特色果蔬脆片生产线正式投产,年消化鲜果5万吨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大埔县光德镇九社村:探寻古窑遗址,追寻青花瓷片的历史足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