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埔县“稻渔共生”生态种养模式助力农民增收

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大埔县,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山区县。近年来,大埔县积极探索“稻渔共生”生态种养模式,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,有效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,助力农民增收。
“稻渔共生”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下,水稻田中养殖鱼类,鱼类排泄物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,而水稻则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栖息的环境。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还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,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,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。
在大埔县,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。当地农民通过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,实现了“一田双收”,不仅增加了收入,还改善了生态环境。以下是“稻渔共生”生态种养模式助力农民增收的几个方面:
1. 提高土地利用率,增加农民收入
大埔县地形以山地为主,土地资源有限。通过“稻渔共生”模式,农民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,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。同时,水稻和鱼类的收入叠加,增加了农民的收入。
2. 循环利用农业资源,降低生产成本
在“稻渔共生”模式中,鱼类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,减少了化肥的使用,降低了生产成本。此外,水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也可以被鱼类捕食,减少了农药的使用,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。
3. 改善生态环境,提高农产品品质
“稻渔共生”模式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,提高农产品品质。鱼类在水稻田中活动,有助于疏松土壤,提高土壤透气性,有利于水稻生长。同时,鱼类捕食杂草和害虫,减少了农药的使用,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,提高了农产品品质。
4.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推动农业现代化
“稻渔共生”模式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促进农业现代化。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,提高养殖效率,降低养殖成本,使农民在养殖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收益。
5. 增强农民环保意识,推动生态文明建设
“稻渔共生”模式有助于增强农民环保意识,推动生态文明建设。在这种模式下,农民更加关注生态环境,自觉保护水资源、土壤资源等,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
总之,大埔县“稻渔共生”生态种养模式在助力农民增收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未来,大埔县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力度,推动“稻渔共生”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,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。
- • 梅州手工鱼面制作过程首度VR全景直播,带你走进传统美食的神秘世界
- • 梅州松口古镇荣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榜单,传承千年文化魅力
- • 五华县全力打造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,守护群众健康防线
- • 梅州梅江区创新举措,打造“扶贫夜市”助力农产品月销千万
- • 梅县区隆文镇古树群保护条例实施,千年银杏树成为打卡热点
- • 粤港澳大湾区名师工作室落户梅州中学,教育资源共享再升级
- • 丰顺县汤坑镇农贸市场完成智慧化改造,焕发新活力
- • 梅州籍运动员在全运会上一举夺魁,斩获3金2银创佳绩
- • 梅江区老旧工业区华丽转身,文创园入驻企业达百家,焕发新活力
- • 梅州试点“以竹代塑”工程,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
- • 五华县安流镇东礼大桥通车,破解10万群众出行难题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梅州客家娘酒产业蓬勃发展,年产值突破10亿,助力万人就业
- • 五华县“扶贫车间”:让留守妇女实现就业增收的新路径
- • 韩江流域生态养殖示范区建成,水产年产量突破8万吨,绿色生态养殖引领行业发展
- • 大埔百侯镇复刻明清翰林宴 三十六道进士菜重现,传承千年美食文化
- • 梅州蕉岭荣膺“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”称号,助力绿色健康产业发展
- • 乡贤理事会助力梅州,显成效化解乡村治理难题
- • 梅县区首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正式启用,开启养老服务新篇章
- • 大埔县倾力打造“书香校园”阅读推广计划,助力青少年成长
- • 梅州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正式上线,首笔碳汇交易圆满完成
- • 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:红色旅游胜地,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
- • 梅州“飞地经济”税收分成机制创新,推动跨区域合作深化发展
- • 平远县差干镇河畔露营基地爆红,生态旅游助力农家乐产业蓬勃发展
- • 梅州荣登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再上新台阶
- • 客家传统美食“算盘子”荣登米其林推荐榜单,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璀璨火花
- • 丰顺县北斗镇拾荷山庄:夏日荷塘亲子研学基地,共度美好时光
- • 梅江区隆重表彰十大“最美教师”,致敬教育界的璀璨明珠
- • 客家刺绣大师杨雪友作品惊艳巴黎时装周,非遗技艺闪耀国际舞台
- • 梅州启动“护眼工程”,为中小学更换LED护眼灯,助力学生视力健康
- • 梅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丰顺县扶贫农产品品牌认证助力提升附加值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梅县区打造全国首个柚子全自动分拣中心,日处理能力突破千吨大关
- • 梅县雁洋镇叶帅故里举办红色文化节,客家山歌剧首演精彩纷呈
- • 梅州苏区政策红利释放,企业入驻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
- • 梅州建成全省首个客家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,助力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
- • 梅县区松口古镇荣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榜单,旅游热度持续攀升
- • 梅州创新举措: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正式上线,农户可出售生态效益
- • 兴宁市开展“暖心驿站”关爱户外劳动者,传递温情与关怀
- • 梅州山区学校清凉夏日:梅州推进“清凉教室”工程,安装空调助力教育均衡发展
- • 梅州首创“光伏扶贫+农业”模式,助力千户家庭脱贫致富
- • 兴宁市竹板歌擂台赛火热开赛,百名民间艺人同台竞技展风采
- • 兴宁市径南镇“十月朝”糍粑节:飘香十里,民俗文化传承千年
- • 平远县扶贫主题体育赛事助力文旅消费新增长
- • 五华县华城镇河道治理工程:防洪灌溉,助力20个自然村发展
- • 全国首单客家米粿期货在梅州挂牌,传统食品迈入资本化运作新纪元
- • 丰顺县温泉康养小镇:投资12亿元,打造全域旅游新标杆
- • 梅州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,首批募集资金达8000万
- • 梅州老城区意外发现:民国时期饮食账本手稿见证历史沧桑
- • 丰顺县北斗镇“拾全拾美”传统农具文化展盛大开幕
- • 大埔县百侯镇古村落修复工程圆满竣工,文旅融合焕发百年围屋新活力
- • 大埔县客家围屋活化利用项目成功吸引文旅投资8亿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南口镇智慧渔场正式启用,物联网技术助力水产养殖全程监控
- • 嘉应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成立,开启辐射三所成员校的全新教育篇章
- • 丰顺留隍镇“九皇斋”文化节:素食文化引领养生热潮
- • 梅州蕉岭县试点“稻田画”旅游新模式,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
- • 梅州创新“扶贫联合体”模式,成功带动37个贫困村实现跨越式发展
- • 兴宁市永和镇村级合作社联盟崛起,携手共进打造特色农产品电商新格局
- • 兴宁市新圩镇“鲤鱼灯舞非遗传承基地”揭牌仪式圆满举行
- • 梅江区泮坑风景区:探寻城市绿肺,徒步溯溪,尽享清凉夏日
- • 五华县华城镇河道治理工程成效显著,防洪灌溉惠及20个自然村
- • 梅江区西郊街道“客家传统服饰快闪秀”吸睛眼球,传统文化魅力绽放
- • 蕉岭县氢能+储能示范项目落户,总投资15亿元,助力绿色能源发展
- • 梅州首创“乡村振兴数字地图”,助力精准管理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
- • 梅江区积极推进“15分钟医保服务圈”示范点建设,提升群众就医体验
- • 梅州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打造客家文旅新名片
- • 粤闽赣边区首个村级跨境电商站落户松源镇,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院士吴佑寿信息论手稿展揭幕:呈现中国通信技术发展史
- • 梅州籍运动员在全运会摘金,市委市政府发贺电表彰彰显体育精神
- • 大埔茶阳镇历史文化街区焕新颜:千万级保护修缮资金助力古韵传承
- • 智慧农业助力梅州柑橘产业升级,5G技术赋能万亩柑橘种植
- • 南洋侨领伍佐南家族档案归国:揭秘民国海外客商网络的辉煌历程
- • 梅州“扶贫车间2.0”升级计划助力智能生产线培育,推动产业扶贫新篇章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