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守妇女巧手制艾粄,年入二十万元助力乡村振兴

在我国广袤的农村,有一群特殊的群体——留守妇女。她们在丈夫外出打工的同时,肩负起家庭的重担,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家庭创造幸福。近日,记者走进我国某乡村,了解到一位留守妇女通过制作传统艾粄,年收入高达二十万元,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佼佼者。
这位留守妇女名叫李梅,她所在的村庄有着悠久的艾粄制作传统。艾粄,又称艾粑粑,是一种用糯米粉、艾草等原料制成的传统小吃。在李梅的家乡,艾粄不仅是节日必备的美食,更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。
李梅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艾粄制作技艺,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,她掌握了艾粄制作的精髓。为了拓宽销售渠道,李梅在网络上开设了店铺,将艾粄销售到全国各地。在她的努力下,艾粄逐渐成为了一种网红美食。
“一开始,我只是在村里卖,后来发现很多人喜欢我们的艾粄,我就开始在网上销售。”李梅说,“现在,我的艾粄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,甚至还有海外客户。”
为了提高艾粄的品质,李梅不断改进制作工艺,选用上等糯米粉和新鲜艾草,确保艾粄口感鲜美。在她的带领下,村里的留守妇女们也纷纷加入到艾粄制作队伍中,共同致富。
“我们这里有很多留守妇女,她们平时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,没有其他收入来源。”李梅说,“现在,她们可以通过制作艾粄增加收入,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。”
据了解,李梅的艾粄制作技艺已经带动了当地数十名留守妇女就业,她们通过制作艾粄,年收入普遍达到了两万元。而在李梅的带领下,部分妇女年收入甚至超过了二十万元。
艾粄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,不仅让留守妇女们实现了增收致富,还让这一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,艾粄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,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“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让艾粄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美食。”李梅说。
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像李梅这样的留守妇女们,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,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巾帼不让须眉”的精神,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她们的努力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,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。
- • 梅江区城北镇“一村一品”成果展硕果累累,花卉苗木产值突破亿元大关
- • 梅州黑蒜炖汤荣获国际养生膳食金奖:传统美食的新篇章
- • 梅州籍院士心系桑梓,返乡设立奖学金助力家乡学子成才
- • 梅州文献揭示明代客家移民历史,填补族谱研究空白
- • 蕉岭县氢能+储能示范项目落户,总投资15亿元,助力绿色能源发展
- • 兴宁石马镇六月六禾苗节:农耕歌舞庆丰收,传承农耕文化
- • 梅州金柚迈入新纪元:首次进入RCEP成员国市场,开启国际贸易新篇章
- • 平远县启动教育信息化2.0提升工程,助力教育现代化发展
- • 梅江区中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赛: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革命精神
- • 蕉岭县竹纤维新材料大放异彩,成功斩获国际订单,进军欧美市场
- • 客家传统美食“七层糕”华丽转身,成为国潮茶点进驻高端商场
- • 梅州科技孵化器集群助力发展,成功吸引32家高新企业入驻
- • 兴宁市扶贫产品展销会成功举办,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助力脱贫攻坚
- • 丰顺龙岗镇清代“马图茶”文献揭示茶道文化之源远流长
- • “湾区‘菜篮子’工程落户梅州现代农业,共筑绿色健康生活新篇章”
- • 政银保合作创新金融模式,助力柚农发展“柚农贷”发放专项贷款超5亿元
- • 五华县全力推进乡镇学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,提升教育教学质量
- • 兴宁石马镇万亩油茶基地丰收,深加工产业链成型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梅县区重磅推出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政策,助力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
- • 大埔湖寮镇万川古城端午诗会:百名诗人共诵乡愁,传承传统文化
- • 《兴宁罗家通书入选国家档案:百年历法传承堪舆文化瑰宝》
- • 梅州客家非遗服饰惊艳巴黎,传统韵味在国际时装周绽放光彩
- • 梅江区中秋烧塔习俗再现传统祈福盛景,传承千年文化底蕴
- • 音乐大师张雁虹交响诗《客都赋》在国家大剧院惊艳首演,奏响客家文化新篇章
- • 五华县龙村镇“木雕艺术双年展”闪耀国际舞台,吸引海外藏家瞩目
- • 梅江区“扶贫夜校”:点亮脱贫致富路,提升群众技能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大埔茶阳镇骑楼老街重现“打银谣”非遗技艺展演,传承古老技艺与文化魅力
- • "岭南第一清官"蓝钦奎廉政文化论坛达成10项研究成果
- • 梅县区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
- • 梅州经济发展新篇章:50个新闻标题见证辉煌成就
- • 梅州20亿元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正式设立,助力龙头企业腾飞
- • 大埔县百侯镇客家民俗博物馆盛大开馆,千件传统器物展映客家文化魅力
- • 丰顺县扶贫创客空间助力青年创业,孵化梦想新篇章
- • 梅州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项目喜获央企投资,助力区域产业升级
- • 平远县稀土永磁材料研发中心攻克关键技术难题,推动产业升级
- • 平远县热柘镇成功举办“温泉养生文化论坛”,发布温泉养生行业标准
- • 梅江区西阳镇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全覆盖,生态乡村建设获省级表彰
- • 大埔县荣膺“中国蜜柚之乡”美誉,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
- • 梅州五华县“消费扶贫月”活动硕果累累,签约金额突破亿元大关
- • 大埔蜜柚深加工生产线投产,果肉利用率再创新高,达98%
- • 梅州首创“乡村振兴数字地图”,助力精准管理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
- • 大埔县红色旅游线路荣登全国精品榜单,接待游客突破百万大关
- • 兴宁市叶塘镇“百年骑楼光影艺术展”持续升温,文化盛宴引众人瞩目
- • 大埔县蜜柚深加工生产线正式投产,年消化万吨鲜果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梅州全力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2.0全员培训,助力教育现代化发展
- • 梅州出台用地保障新规,助力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
- • 大埔县全面推进“一校一品”特色校园文化建设,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
- • 梅州首届客家非遗艺术节盛大启幕,百项传统技艺集中亮相
- • 梅州预制菜产业联盟签约订单突破20亿元,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新篇章
- • 梅江区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室照明改造专项行动,助力学生视力健康
- • 梅州多措并举,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
- • 梅州创新“乡贤+”模式,引资超百亿反哺家乡建设
- • 丰顺县汤坑镇农贸市场完成智慧化改造,焕发新活力
- • 梅县区扶贫法律援助助力保障群众权益,谱写新时代法治扶贫新篇章
- • 丰顺县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,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
- • 梅县区松源镇“王氏家风家训馆”荣获省级示范基地荣誉
- • 留守妇女巧手制作艾粄,年入二十万元,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
- • 梅州林业碳汇开发项目成功吸引国际资本签约,助力绿色低碳发展
- • 兴宁市坭陂镇“吊线戏”:演绎民间传奇故事的独特艺术
- • 蕉岭县镇山国家森林公园:城市绿肺中的休闲步道指南
- • 兴宁市开展“暖心驿站”关爱户外劳动者,传递城市温情
- • 梅州青年返乡创业热情高涨,人数同比增长45%
- • 梅州携手厦门大学共建客家文化研究院,共筑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新篇章
- • 梅县区打造全国首个柚子全自动分拣中心,日处理能力突破千吨大关
- • 蕉岭县“数字乡村”平台全面覆盖行政村,助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
- • 梅州:以“教育+文旅”融合,打造客家研学之旅新亮点
- • 蕉岭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圆满完成,农旅收入实现显著增长
- • 洲瑞镇智慧灌溉系统助力万亩茶园,节水成效显著达30%
- • 梅州绿色建材产业引资创新纪录,绿色梦想照进现实
- • 丰顺县“智慧园区”管理平台正式上线,企业服务效率倍增
- • 丰顺县智能家电产业园年产值突破80亿元,助力区域经济腾飞
- • 梅江区全力推进特殊教育“送教上门”服务,助力残疾儿童成长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