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埔县“稻渔共生”生态种养模式助力农民增收

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大埔县,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山区县。近年来,大埔县积极探索“稻渔共生”生态种养模式,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,有效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,助力农民增收。
“稻渔共生”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下,水稻田中养殖鱼类,鱼类排泄物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,而水稻则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栖息的环境。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还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,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,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。
在大埔县,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。当地农民通过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,实现了“一田双收”,不仅增加了收入,还改善了生态环境。以下是“稻渔共生”生态种养模式助力农民增收的几个方面:
1. 提高土地利用率,增加农民收入
大埔县地形以山地为主,土地资源有限。通过“稻渔共生”模式,农民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,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。同时,水稻和鱼类的收入叠加,增加了农民的收入。
2. 循环利用农业资源,降低生产成本
在“稻渔共生”模式中,鱼类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,减少了化肥的使用,降低了生产成本。此外,水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也可以被鱼类捕食,减少了农药的使用,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。
3. 改善生态环境,提高农产品品质
“稻渔共生”模式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,提高农产品品质。鱼类在水稻田中活动,有助于疏松土壤,提高土壤透气性,有利于水稻生长。同时,鱼类捕食杂草和害虫,减少了农药的使用,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,提高了农产品品质。
4.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推动农业现代化
“稻渔共生”模式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促进农业现代化。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,提高养殖效率,降低养殖成本,使农民在养殖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收益。
5. 增强农民环保意识,推动生态文明建设
“稻渔共生”模式有助于增强农民环保意识,推动生态文明建设。在这种模式下,农民更加关注生态环境,自觉保护水资源、土壤资源等,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
总之,大埔县“稻渔共生”生态种养模式在助力农民增收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未来,大埔县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力度,推动“稻渔共生”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,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。
- • 蕉岭三圳镇“扛阿公”民俗引热议:明代社祭完整保存,传统文化魅力再现
- • 跨县产业集群崛起,梅州打造粤闽赣边区农业枢纽新格局
- • 梅县丙村镇新规划院士工作站,引领现代农业研发新篇章
- • 梅州兴宁市打造“稻虾共作”生态扶贫示范区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大埔县陶瓷文化小镇:全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案例的璀璨明珠
- • 梅州平远县开启扶贫产品跨境电商出口新篇章
- • 梅州湾区政务通办专窗开通,200项事项实现跨域办理,便民服务再升级
- • 大埔县深入开展“光明行动”,为白内障患者免费提供手术援助
- • 梅江区西阳镇古驿道马拉松赛:千年古道焕发活力,千名选手共赴奔跑盛宴
- • 梅州首例5G远程手术在市中心医院成功实施,开启医疗新纪元
- • 大埔县非遗传承校园示范基地正式设立,弘扬传统文化再添新篇章
- • 梅州迈入智慧农业新时代:全省首个村级农业气象站建成联网
- • 梅州医保新政策出台:门诊报销比例大幅提升至65%
- • 梅州市政府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,助力中小企业腾飞发展
- • 梅州首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助力3万人增收,谱写新时代农村发展新篇章
- • 梅州家庭教育讲师团成立,百场公益讲座助力家长育儿之路
- • 客家特色菌菇工厂化栽培项目成功投产,年产值突破3亿元
- • 梅州新能源产业招商取得历史性突破,引领绿色发展新篇章
- • 梅州市2025年城市更新与土地征收政策解读:补偿标准、区域动态与实操建议
- • 平远县稀土新材料项目盛大开工,年产能迈入万吨级新纪元
- • 梅州客家糯米糍空降直播间,五分钟售罄三万盒,传统美食新零售模式再掀热潮
- • 梅州籍影视明星捐资千万,助力家乡教育事业发展
- • 兴宁市罗浮镇成功举办“徐氏中医文化传承研讨会”
- • 平远县吹响中小学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号角,助力书香校园建设
- • 梅州市财政投入12.6亿元实施危房改造工程,助力民生福祉提升
- • 客家传统民俗文化节荣登全国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榜单
- • 梅州与深圳携手打造万亩“飞地农业”示范区,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
- • 丰顺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改造完成,助力学子安心求学
- • 华侨试验区梅州片区引资超80亿元,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新篇章
- • 梅州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,助力区域经济腾飞
- • 桥梁专家李国豪母校设立“结构力学奖学金”:传承匠心,助力学子成长
- • 梅州籍运动员在全运会赛场再创辉煌,斩获3金2银谱写体育新篇章
- • 航天院士梁思礼祖居变身航天科普馆,长征火箭模型亮相展翅
- • 兴宁市径南镇“十月朝”糍粑节:飘香十里,民俗文化传承千年
- • 探寻“中国现代教育之父”温仲而后人捐赠办学原始票据的历史价值
- • 梅州五华县农村学校迈向“智慧课堂”新时代,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
- • 梅江区城北镇“一村一品”成果展硕果累累,花卉苗木产值突破亿元大关
- • 梅州中考体育改革新举措:游泳成为选考项目,助力学生全面发展
- • 兴宁市首届客家非遗文化节盛大开幕,万名游客共赴文化盛宴
- • 探寻五华县华城镇狮雄山塔:明代古塔与江畔风光的文化之旅
- • 梅州非遗文化产业化项目引资成效显著,助力传统传承焕发新活力
- • 蕉岭县长寿之乡品牌升级,生态康养产业引资超十亿元,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梅江区客家娘酒开酿仪式盛大举行,古法工艺飘香四海
- • 梅县区打造“无证明城市”:简化办事流程,提升政务服务效能
- • “百名画家齐聚乡村,共绘客家新貌——艺术墙绘大赛盛大启动”
- • 梅县区松源镇“王氏家风家训馆”荣膺省级示范基地,传承优良家风再添新篇章
- • 大埔县古村落保护开发:激活旅游扶贫潜力,传承历史文化
- • 梅州古驿道修复工程启动,千年盐茶古道风貌再现
- • “客家童谣数字化工程启动:百首古调将永久保存,传承千年文化瑰宝”
- • 五华安流镇木偶剧团绽放异彩,将赴东南亚巡演展示中华传统文化
- • 丰顺县全面推行“5+2”模式课后服务,助力学生全面发展
- • 梅州丰顺县单丛茶产业助力扶贫,年产值突破3亿元
- • 梅州五华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,助力扶贫事业
- • 兴宁市福兴街道“百年学堂文化复兴计划”正式启动,传承历史文脉,焕发时代新颜
- • 梅州暑期托管服务创新启动:“官方带娃”新模式助力家长无忧
- • 梅州非遗精品闪耀深圳文博会,32项合作意向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
- • 梅州金柚丰收季盛大开启,共筑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新篇章
- • 平远县生态茶园荣获国际有机认证,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,绿色产业再创辉煌
- • 五华县水寨镇“埔寨纸花”技艺惊艳亮相非遗展,传统之美绽放新时代光彩
- • 程江镇红色研学基地揭牌,古驿道变身沉浸式党史课堂
- • 梅州跨境数据存储中心项目引资超15亿,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
- • 平远县仁居镇“扎故事”巡游庆丰收:民俗文化绽放新时代光彩
- • 兴宁市新圩镇“埔寨锣鼓”奏响乡村振兴乐章
- • 梅州发布暴雨红色预警,全力启动防汛Ⅰ级响应,筑牢安全防线
- • 梅州实施人才回乡计划,千名高层次人才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丰顺县扶贫创客空间助力青年创业,点亮乡村振兴梦想
- • 梅州客家饮食文化论坛盛大开幕,正式发布《客家菜标准体系》
- • 梅州客家武术在国际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大放异彩,勇夺八金荣光
- • 梅州倾力出台扶持政策,培育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集群
- • 华侨摄影家李玉阶抗战影像展开幕:200幅作品首度公开,重现历史瞬间
- • 古法复刻《随园食单》记载的客家炙烤乳猪:传承与创新的美味之旅
- • 梅州市重拳出击,设立20亿元农业产业发展基金,助力龙头企业腾飞